注意:访问本站需要Cookie和JavaScript支持!请设置您的浏览器! 打开购物车 查看留言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初中电子 单片机教材一 单片机教材二
搜索上次看见的商品或文章:
商品名、介绍 文章名、内容
首页 电子入门 学单片机 免费资源 下载中心 商品列表 象棋在线 在线绘图 加盟五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本站推荐:
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发端
文章长度[6573] 加入时间[2006/7/1] 更新时间[2024/12/5 7:00:22] 级别[3] [评论] [收藏]
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发端



摘要:本文试从素质教育的若干显性特征入手,同孔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比较性阐述,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素质教育思想的发端并非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而是具有更加久远的渊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思想真正发端于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当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曾说过:“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见《文化与人生》第一页)在谈及儒家思想这个问题时他又指出,“儒家思想的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命运,盛衰消长是同一而不可分的。”(同上,第二页)尽管贺麟先生已经过世多年,但贺麟先生的这些言辞,对于我们汲取古代思想文化,充实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从而古为今用,仍有巨大的启迪作用。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所创立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虽历经万世,对照现今蓬勃推行的素质教育,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发端
尽管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家没有明确地以“素质教育”一词来定义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但在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中早已包含着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比如近代的被人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在1911年他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制定的中华民国新教育方针是: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和美育。在这里,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可见,蔡元培是第一个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家。“四育”教育中就包融着素质教育思想。
笔者认为,尽管“素质教育”一词始出现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是素质教育思想却拥有着更为久远的渊源,素质教育思想发端于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笔者试从全体国民教育普及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四有”思想、“四育”全面发展思想和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等素质教育思想中的若干显性特征入手,来探索其渊源及发端,以便于古为今用,让我们正确地把握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并自觉地推行素质教育。
1、全体国民教育普及思想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我国春秋前的学校教育,是官学垄断,只有奴隶主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机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官学衰微,孔子便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的主张,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举。“自行束修”便可受教,不再有等级、年龄、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面,使教育权推及民间,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准备了社会条件,促进了教育学说的大发展,对儒家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一方面把教育及于夷狄之族,另一方面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礼记 曲礼》)的等级制度。楚国是当时的蛮夷之邦,孔子弟子中就有楚人公孙龙和秦商。孔子曾想坐木筏浮于海上,居九夷之地。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曾经到楚国招收学徒三百,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招收弟子是十分宽容的,有贵族,但更多的是出身贫贱的人,比如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曾参年轻时亲自种瓜,并帮母亲织布。还有身穿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我国春秋前的学校教育,是官学垄断,只有奴隶主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机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官学衰微,孔子便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的主张,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举。“自行束修”便可受教(就是拿一块干肉),不再有等级、年龄、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面,使教育权推及民间,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准备了社会条件,促进了教育学说的大发展,对儒家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一方面把教育及于夷狄之族,另一方面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礼记 曲礼》)的等级制度。楚国是当时的蛮夷之邦,孔子弟子中就有楚人公孙龙和秦商。孔子曾想坐木筏浮于海上,居九夷之地。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曾经到楚国招收学徒三百,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招收弟子是十分宽容的,有贵族,但更多的是出身贫贱的人,比如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曾参年轻时亲自种瓜,并帮母亲织布。还有身穿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贱人之子仲弓,鄙家子弟子张,衣若悬鹑的子夏,曾为大盗的颜涿聚等人,都不是贵族出身。“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古代教育事业的贡献,把教育对象由贵族降及平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此思想从古贯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界限,可谓“功德无量”。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能自觉地贯彻这一办学方针,无不是受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影响。
2、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孔子的教育内容除了“六经”之外,还有偏重于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射”指射箭,“御”指驾车,都属于军事课程。孔子通晓军事技术,对军旅之学有不少精辟见解。孔子的弟子中不乏有军事才能的,如子路、冉求、樊迟、有若等。这与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分不开的。
孔子提倡善思多问,比如他说“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他认为如果这个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且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孔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于学生能举一反三,有创造精神。孔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四项关于学与思必须遵循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其实这就是他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经验总结。
3、“四有”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中,也特别要求学生具有这样的操行。尽管孔子那时的思想、道德、文化、纪律同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思想内容有别,但这不妨碍我们认识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风采。
培养有高尚德操的、有理想的志士仁人和有渊博知识的君子儒者,这是孔子十分强调的教育目的。孔子认为士人应当有志于追求真理,不以食粗衣破为耻,甚至连生命也可以置之度外。“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他让弟子们“马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 泰伯》),不仅要信仰和学习真理,而且要誓死保全它。“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孔子常常教育学生,人生关键问题首先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君子忧道不忧贫”说明了远大理想抱负同物质享受的关系。
在纪律方面,孔子对弟子们一视同仁,即使是贵族中人也一样严格要求,毫不宽贷。孔子所编著的教材“六经”中有《礼》,可见孔子对纪律的要求,并以《礼》来培养学生们要知书达礼,通达礼节。《论语》记载,有一次鲁哀子派孺悲到孔子那里学习贵族的丧葬礼仪。孺悲欲见孔子,却不遵循弟子拜见老师的礼节-----“自行束修”。孔子便婉言有病,拒绝接待,并让手下的弟子把这个意思告诉等在门外的孺悲,还取瑟谈唱,故意让孺悲听到,用这种方法敦促孺悲要达知礼节,遵从礼仪。
在加强学生修养方面,孔子倡导学贵有恒和以身作则,在意志力和纪律上作出表率。“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论语 子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话语,永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德、智、体、美“四育”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并重,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某个角度上讲,“四育”和“四有”的内容在本质上上相通的)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也始终贯穿有“四育”思想。
在德育方面,孔子把教育作为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手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文化知识的教育,一定要服从道德教育的需要。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论”、“政事”、“文学”(《论语 先进》),而“德行”一科又被列于诸科之首。对学生的全部教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公冶长》),不难看出,孔子的全部用意是首先学习道德,其次才是文化知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美国的一位叫克里尔的汉学家说孔子“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孔子和中国之道》1960年版79页)。这无疑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中肯、切实的评价。孔子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知、情、意、行”的道德要素,并重视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好学”、“马信”、“立志”、“躬行”等培养方法,具有科学性。
在智育方面,孔子特别重视学生的智能开发。孔子广收学生,“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选择好的进行培养,端正态度,培养兴趣,使其勤奋好学,达到“博学”要求。孔子强调学有恒。要象江河流水,“不舍昼夜”,望远前进。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提高知识水平,“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通过“审问”。即审察、询问来培养学生能力,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 述而》),这是一种勤奋好学的态度。在教学内容上,有“书”和“数”,书即书法写字;数即算术;这也是他的弟子们应该有的技能,可见,孔子对学生进行的知识传授是比较全面的。
在体育方面,孔子施教的“六艺”中有“乐”和“书”,可见孔子重视美育。孔子自己十分爱好音乐,善于鼓瑟和唱歌,这和《论语》中记载的“游于艺”(《论语 公冶长》),“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是相吻合的。孔子晚年整理编撰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相传孔子不仅对于《诗经》中的“三百五篇皆弦乐之”(《史记 孔子世家》),而且可以用“雅言”,即当时所通行的语言朗读诗篇。孔子对舜时流传的《韶》乐评价极高,说它“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 八 》,以至于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孔子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六艺中的“书”指书写,也可以称之为书法,人所共知,书法至今已然成为一门艺术,可见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了悟到了书法的美育功能。
另外,孔子还注意到自然环境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用自然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灵魂,这是孔子的审美教育内容之一。孔子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论语 雍也》)的命题,奠定了儒学审美教育理论的基础。孔子认为自然美是对人的美的暗示和象征,“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论语 子罕》)。自然美象征的是仁者的人格。“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称之为“无言之美”。
5、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能“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大量存在着“注入式”、“填鸭式”的弊病,使我们先人的优秀教育教学方式得不到推行,教育方法单一,学生成为记忆的工具,抹杀了多少英才,耽误了多少子弟。如果能有效利用孔子的教学经验,我们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
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子将学习的过程分为学、思、行三个相互关联的发展阶段,将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探求欲望作为教学重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免之!”(徐乾《中论 治学》),“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揭示了学、思行之间的联系规律,同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又同教师主导作用分不开的。颜渊对孔子的教学方法极为佩服,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 子罕》)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具有学习兴趣与进取精神的学生,与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的学生相比,其学习效果是大相径庭的。韩钟文先生称孔子的教学方法为学导式教学法,并从理论的高度对孔子的学导式教学法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孔子教育哲学思想与素质教育思想的关系
历史上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地批判和吸收,对真理部分要吸收,对糟粕部分予以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还是从反面汲取教训,以充实自己。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五四时期,高喊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挖了孔子的坟墓,推倒了孔子的塑像,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打倒孔子。原因何在?至少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中确实有真理存在,真理是打不倒、催不垮的。
从中国的整个历史来看,孔子这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培养、对于铸就中华民族之魂,作出了永不抹灭的贡献。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远不过分,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同他的其他思想一样,尽管历经封建统治者以一己之私而随意“剥离”和“曲意”,纵然面目全非,但是他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仍然披沙沥金,光耀千古,启示着后来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确实也存在着与现今素质教育思想不相融的内容,比如孔子对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轻视态度,鄙视妇女的教育地位的态度等。毕竟,孔子的教育哲学当时是为他的那个时代服务的。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以便于被统治者“易使”。“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动员群众在战争中保卫统治者。在教育内容上,把"仁"的观念也列入教育内容中来,要求弟子们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于大自然及其运动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则没有被列入教育内容。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很单纯,即“学而优则仕”,就是成为官僚从而推行孔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目的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是我们当代素质教育所不能取法的,也是应该摈弃和改造的,但是遗憾的是,类似于“学而优则仕”这样的思想还在当今时代大行其道,不能不说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素质教育思想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的,汲取中外教育思想、方法和理论的全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较完善的办学主张。但是素质教育思想与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师德原则等等,仍可古为今用,成为素质教育思想的有益组成部分。比如,志在行道,发奋忘食;见贤思齐,不耻下问;有教无类,来着不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倾诚相见,以身作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等等,这些是孔子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对现今的素质教育仍然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总的来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说没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反过来看,现代素质教育思想又为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古为今用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素质教育思想的真正发端应该是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贺麟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见《文化与人生》 商务印书馆,1947
[2] 晁福林 万世师表---孔子 见何兹全主编 〈〈中国历代名师〉〉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 梁家俊 〈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 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 4
[4]韩钟文 孔子学导式教学法述评 见冯克诚等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5] 焦辉东 从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看儒家的人学 见戴剑平主编〈〈中外文化新视野〉〉 黄山书社 1991


注:本文最初发表于〈〈焦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1、 本站不保证以上观点正确,就算是本站原创作品,本站也不保证内容正确。
2、如果您拥有本文版权,并且不想在本站转载,请书面通知本站立即删除并且向您公开道歉! 以上可能是本站收集或者转载的文章,本站可能没有文章中的元件或产品,如果您需要类似的商品请 点这里查看商品列表!
本站协议 | 版权信息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营业执照 |  发票说明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五壹电子商行——粤ICP备16073394号-1;地址:深圳西乡河西四坊183号;邮编:518102
E-mail:51dz$163.com($改为@);Tel:(0755)27947428
工作时间:9:30-12:00和13:30-17:30和18:30-20:30,无人接听时可以再打手机13537585389